九峰人物
发布时间:2018-04-26
发布人:系统
“清介第一”吴执御
吴执御(1590—1638),字朗公,黄岩县城西桥人。明万历末,吴执御少时曾在九峰寺寄读。有次他在寺外溪边散步,有巨石自山巅隆隆而下,停至足前。加上山神点化等种种附会,流传至今的“朗公石”传说,见证了吴执御少时的刻苦攻读,勉励后人勤学苦读,也是百姓对这位铁骨铮铮清官缅怀。
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时任济南府推官,秉承着读书人的良心与“内圣外王”的抱负,洁躬执法,深得民心,人称“吴靖街”。那时,魏忠贤党徒在德州建生祠,府县官吏趋之若鹜,俱往祝贺,唯执御一人拒绝。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建生祠的态度是魏忠贤衡量官员是否对自己忠诚的标准,倡导者忠,反对者异。据说当时有同僚来劝他:识时务者为俊杰。吴朗公笑了笑说:“大丈夫正大立身,官可罢,义不可辱也。”他还劝对方:太阳照,冰山倒,遗臭万年的事少干为好。这在当时需要多大的政治勇气与道德自律!
崇祯二年(1629),魏伏法,弟弟朱由检继位,亲书“清介第一”赐执御。次年,升刑科给事中。崇祯三年,吴执御调京任刑科给事中,离开时,山东的父老乡亲自发地涌到街头挥泪送别。至崇祯五年三月,吴执御被削职,并投入大牢,担任此职不足2年。
吴执御入狱后,正中仇家下怀。于是,仇家派刺客夜刺,吴执御面对利刃,叹曰:“吾既逆龙鳞(指皇帝)而蹈虎尾(指首辅),岂畏死者哉!”(《光绪县志》卷17)照常端坐读书,面不改色,刺客感动,不忍加害而去。
直到崇祯六年(1633)四月,南京刑部主事曹荃上奏,为吴执御等人辩冤,帝才下旨释放他们,不再复官。空怀报国之志的吴执御才离别京城返乡,一批好友长亭送别朗公,朗公长望京师,只留下一声叹息。
崇祯帝重用周延儒一班权奸,使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如日落西山,李自成等揭竿而起,待到醒悟已晚矣。数百年来,黄岩还在流传着一句俗语:“勿听朗公言,吃亏在眼前。”
(原作者:章云龙)
榜眼喻长霖
喻长霖像
喻长霖(1857~1940),字志韶,黄岩县焦坑仙浦喻人。少时师从母舅王棻执教的九峰书院学习,夜读经史,日习小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和功臣馆纂修。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对喻说,非变法不能自强,有法斯有人,法为人之祖父,人为法之子孙。喻长霖答,法非人不能自变,有人斯有法,人为法之祖父。两人争辩不让。光绪二十二年,为宁海筹款,围筑六敖乡海塘(今三门榜眼塘)。二十七年四月,为台州农民武装周坚忠说情投诚。后任清宗室觉罗八旗第三学堂提调,八旗高等师范学堂国文教习,译学馆伦理教习。三十三年八月,任两浙师范学堂监督。十二月,受翰林院派遣,去日本考察学务,次年五月返。宣统元年(1909),任实录馆纂修。次年六月,任京师女子师范学校总理。资政院成立,选为硕学通儒议员,授四品衔,任资政院宪政会咨询。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多次请喻出任要职,喻谢绝归里。民国3年(1914),受聘任浙江通志局提调,参与通志编修。孙传芳盘踞浙江,3次到吴山请其出仕,喻以终身不事二君辞谢。15年,主修《台州府志》,至20年成书140卷。晚年客寓上海卖文鬻字,29年逝于沪寓,终年84岁。
(原作者:章云龙)
王棻
王棻(1828-1899),字子庄,号耘轩、柔桥隐居,同治六年举人。他深于经学,尤其对文字学、训结学、音韵学治之尤力,编纂经史著作共34部734卷(已刊14部338卷),为台州近代第一人,其经史著作《台学统》和《柔桥文钞》等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王棻还侧重地方文献整理,在方志理论研究及编纂实践上均有相当成就,主修《黄岩县志》、《永嘉县志》、《青田县志》、《太平县续志》、《仙居县志》、《杭州府志》、《谢氏赤城新志校注》等志书,梁启超先生对其在方志理论方面的精深研究有极高评价。清光绪二十四年,经浙江学政徐致祥荐举,王棻以学行闻于朝,特赐内阁中书衔(从七品)。
王棻先后在处州莲城书院,黄岩九峰、清献、文达书院,温州中山、东山、肄经书院,南昌经训书院,临海正学、太平宗文书院等处任山长,历时近30年。期间,每至一地,他必留心搜求书籍,然后运抵回乡藏在书楼,逐渐形成收藏百家经史、乡邦文献和各种抄本的藏书特色。王棻一生取得的卓著成绩多半得益于自己构筑的这个藏书楼“知非求是楼”。
光绪二年(1876)王棻49岁,任九峰书院山长,是年春建造正屋,12月从老屋移居新屋。光绪三年(1877)11月移书房的书于正屋楼上,定书房名曰“知非求是楼”,意谓潜心研究经史,求其实事求是的真理,并一心著述,以表彰先贤、启迪后世之目的。他自命书斋为“咏芬堂”、“芳玩草堂”,并在藏书中押朱文印“咏芬堂图书记”。其外孙榜眼喻长霖在其《柔桥文钞》篇中曰:“杜门力学,风雨一楼,焚香危坐,数十年如一日。”正是他专心研读经史、发奋力学的记载。
“知非求是楼”集王棻一生心血,有宋明版本及抄本手稿和百家经史等万卷藏书,一直由王氏二房王棻孙王懋(植之)藏管,抗战时期王氏后裔极力保护,直到文革时期被抄没一空,如今仅存空楼矣!据了解,其曾孙王恒正家如今还保存着王棻画像和残存几册的抄本,以及当年悬挂在王棻父亲梅庵居室前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撰写的木刻楹联还在,上书“真意斋中悬六篇家训,柔桥村里贰百里清风”,上款“奉题梅庵先生影堂”,下款“光绪庚辰春日,曲园俞樾谨记”,或许这也是王氏给子孙留存下来仅有的故物。
王棻是台州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经史学家和方志学家,一生以教书、读书、修志、著述为主,他一生著作等身,台州近代无人与其并论,王棻提出的“学为明理义,不为功名利禄”的教育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自章云龙《左交许郑右程朱要使海滨变邹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