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历史
发布时间:2018-04-26
发布人:系统
黄岩九峰书院
九峰书院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清光绪年间扩建为县学,兴盛至区域第一学府。培育了榜眼喻长霖等一批文化名流,是黄岩乃至台州晚清文脉之所系,在浙江乃至全国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九峰书院的创建离不开知县孙憙。他以讲学培养英才,使台州尤其是黄岩文风蔚然,进士辈出。同治八年(1869)九峰书院落成。孙憙亲自撰写《九峰书院碑记》和《九峰书院学规碑》,在隔溪魁字岩上刻上“青云直上”四字,在金带河处建起“九峰书院”石牌坊。
清末著名经史方志学家王棻,是九峰书院主要筹建者和第一任山长(院长)。他执掌的九峰书院培育了黄岩大批人才,一批学子使黄岩文风复苏,“小邹鲁”文化再度中兴。十多年间,在科举、学术中有成就的就有十余人,如:
王彦威,举人,官至军机章京、太常寺少卿,历时十载编纂的《筹办洋务始末记》是中国第一部外交史,胡适、蔡元培等对其有极高的评价。
喻长霖,榜眼及第,是黄岩历代科举功名最高者,官至资政院议员,四品官衔。晚年完成鸿篇巨作《台州府志》140卷,这部府志是集大成之作,被称为“是一部重要的总汇性府志”、“是对台州地方史志的编撰有相当贡献的学者”、“反映了台州方志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清代267年中,黄岩中进士18人,举人112人,其中最鼎盛的光绪朝34年中,黄岩中进士9人,占二分之一,举人36人,占了近三分之一,九峰书院不负盛名。
同治十二年,书院内建成名山阁藏书楼,以供学子阅读。到光绪末年,书院内“名山阁”藏书楼收藏的百家经史典籍及乡邦文献,共达三万余卷,是省内屈指可数的藏书楼。
然而,时代风云变幻,九峰书院也随着历史沉寂消逝。但九峰书院仍未在黄岩人心中湮灭,并成为植入骨髓的文化记忆。为丰富区域人文资源,弘扬黄岩人文精神,2016年8月10日,九峰书院复建工程正式启动。复建书院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63平方米,工程造价1000多万。其仿古主体建筑以砼框架木结构为主,采用三进布局,融古代建筑风格和黄岩传统民居于九峰山溪特色景观之间,韵味留人。
瑞隆感应塔
瑞隆感应塔的建造者是德韶禅师(891—972)。五代乾德元年,也就是北宋建隆四年(963),德韶国师已是七十三岁高龄。他决定在九峰奠基建塔,因此地风水极佳,四周山峰环立,拱揖竞秀,选址其间,有“九龙抡珠”之说。溪流沿山势由东而来,向西流去。在佛教界,西流之水地主贵。
瑞隆感应塔底层砌须弥座,六角七层八面,仿楼阁式结构,高三十五米多,造型巍峨壮观,建构精致优美。周边松柏参天,宝塔兀然,直指九天。佛塔经历代维修,虽然略有倾斜,矗立至今,阅尽人世沧桑。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松林涛声阵阵,犹如梵音不绝,妙响洗尘,相伴千年。
九峰寺几经战火,几经修复,现已在方山它址重建,唯瑞隆感应塔千年屹立,见证着岁月的风尘和众生的参拜,而今已成了黄岩历史文化的地标,并成为黄岩旅游中不可多得的资源,造福一方百姓。
桃潭夜月 大师修道
半个世纪前,年轻的蒋逸人在黄岩的一个道观里,听一位老道长演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弹琴之前,道长他先整理屋子,又重新梳好头髻,在香炉里点起一支香,才开始弹奏。蒋逸人后来看到那把古琴上有几个字,“大元至正五年青田伯温氏置”。
他一直记得那个情景,那一扇窗、一张桌子、一个围廊,就像梦一样。经过多年的寻访,年逾古稀的蒋逸人在九峰公园里找到了一块刻有“伍止渊大师修道处”的石碑,再后来,在北京白云观的库房里见到了那把如今已经哑了琴弦的刘伯温古琴。知道这琴的最终归宿,或许可以告慰泉下的伍大师。
1869年,就是九峰书院建立的那一年,伍止渊在离书院不远的黄岩县城的一条小巷里出生。他从小身体就不好,得了肺痨,也就是肺结核病,久治难愈。或许因为委羽山大有宫一系全真道脉在黄岩的盛行,为了治病,他从小开始学习道家丹功。
1929年,伍止渊在外学道有成,回到家乡,传授静功功法,并且给人治病。后来又在方山下童桥里专门开办“追源学社”研究道家仙学,门下弟子甚多。那一两年,他治好肺结核患者就有几十个,有的病人当日就停止咳血,不久之后不药而愈。
1932年,伍止渊募缘购得九峰书院西侧山地一块,兴建大殿三间,厢房五间,整修桃花潭,临水凉亭镜心亭一座,并栽树植竹,种上花草,取名九峰玄都观。除了在天台山桐柏宫担任住持十余年,伍止渊大多时间都在此修道,直至终老。
1966年,伍大师仙逝,葬于九峰半山魁星岩下,旁边就是他母亲的坟墓。
夜空澄明,银盘般的月亮从东边的山峦升起,一片宁静随着月光洒在大地上。九峰公园沉浸在如水一般的月色之中。微风拂来,镜心亭下,摇曳一池粼粼,由玄都观改建的茶楼门口,大师当年种下的一株桂花树的枝叶在迎风摇曳。
(摘自陈静《山水之间,探寻九峰公园的历史》)
铁米筛井
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了铁米筛井的情况,晚清经史、方志学家王棻在《九峰山志》中记载道:“铁米筛井,在原九峰寺西,地当峡谷之中。源自山出,其行如沟入井。宋僧净真趺坐九峰庵,夜半闻神人语云:‘紫云峰头产丈芝,岩头堂下出个池,万古不断铁米筛。’次早,见泉涌出山下,高二三尺,遂于其地凿井,铁窗于底,以限沙石。泉水甚冽,富矿物质,久旱不涸,邑令常浚孙(嘉禾人,在宋庆元三年至五年,即1197—1199年在黄任职)题额曰:‘不竭’。”
方山群峰环拱,古木葱茏,水量充沛,水质纯净,水味甘冽,于是,在铁米筛井旁建造深一丈三尺的大池,并督工打造了五百丈石涵管,把优质的水从铁米筛井边引至城区梯云坊(今草巷),与城内的28口井相通,解决城区居民生活。1994年,九峰公园边邮局疗养所(现为酒店)施工,素来关注乡邦历史的管先进等先生发现了规格统一的可覆可仰皆合榫的宋代石涵管(现藏黄岩博物馆),两片一节,为石凿半圆石槽,再次印证了宋代匠人高超的工艺与其时引九峰之水进城区的史实。
九峰,不仅有铁米筛井,也有米筛古井。两者合称二井。米筛古井,又称米筛甘井,位于九峰公园西北角(即现桃花潭西南)。井为方形,井壁上半部用石条构砌,下半部用自然块石叠砌,方形井圈高0.35米,直径1.8米,周长11.8米,周砌石栏,间植顶饰莲座石柱30支,为石板抹角制作。旁有茶楼,边放茶桌,修木参天,龙柏二株,虬枝铁干,其态苍老。边三角枫,浓荫遍布,为百年前物。
历史上,“二井”成为九峰一景。“二井”也引历代文人墨客吟诵。如清代的王棻、蒋履、姜文衡、潘如江、赵介仙等都有诗作传世,现代则更多。赵介仙的《铁米筛井》这样写道:“东郊古道坦於前,井亦泓然胜昔年。物力独艰疑筑室,金钱谁布似流泉。功深应许源同远,气锐方知石可穿。翻笑朱门营绀宇,至今能得几人传。”王棻也以《铁米筛井》同题赋诗道:“古井澄寒酱,醇味何甘冽。石延迥溪,米筛沉积铁。真源在何处,终古长不竭。谁非知味人,莫辞修绠汲。”
从宋代开凿,历千年光阴,一代又一代僧人、官员、民间有识之士用心呵护着铁米筛井。今天,我们仍能看到泉清水碧的井水从深处汩汩而出,滋养着橘乡人民。
(摘自章云龙《那一口甜了 千年的古井》)